汉语中,“读书”一词,有两种意思。第一种是指“上学”或“念书”,比如说“他七岁开始读书”、“她大学读书期间”等,对应的英语表达,是Study一词;第二种是指“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”,对应的英语是Read。
对前者,我曾写过《我为什么烧了浙江大学的毕业证书?》,表达了由于愚化教育奴化教育的干扰而要对“上学念书”保持警惕的想法。今天的本小文,则要说说上面所述的第二种意思: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”(Read)。
这样的读书,目的是为了什么?为什么而读?为中华崛起而读?不,本人东吴野人一枚,天生没有、从来没有这样高起的想法。为升官而读?为发财而读(书中自有黄金屋)?为泡妞泡爷而读(书中自有颜如玉)?为成功成名而读(机场里的“成功学”书店)?为评职称、考研、考博而读?都不是。我要把这些一一排除在外。
余下的只能是一项了:为了自己的乐趣而读,在英语里叫做JUST FOR FUN,也就是自找乐子的意思。
草木一秋,人生苦短。人在世上不过百年,及时行乐,是永远正确、也是永远不能被颠覆的人生哲学。作为中国人,自找生活中的乐子,范围极其宽泛。按林语堂老师的概括,项目竟可达六十多种:
食蟹、品茗、尝泉、唱戏、放风筝、踢毽子、比草的长势、糊纸盒、猜谜、搓麻将、赌博、典当衣物、煨人参、看斗鸡、逗小孩、浇花、种菜、嫁接果树、下棋、沐浴、闲聊、养鸟、午睡、大吃二喝、猜拳、看手相、谈狐狸精、看戏、敲锣打鼓、吹笛、练书法、嚼鸭肫、腌萝卜、捏胡桃、放鹰、喂鸽子、与裁缝吵架、去朝圣、拜访寺庙、登山、看赛舟、斗牛、服春药、抽鸦片、闲荡街头、看飞机、骂日本人、围观白人、感到纳闷儿、批评政治家、念佛、练深呼吸、举行佛教聚会、请教算命先生、捉蟋蟀、嗑瓜子、赌月饼、办灯会、焚净香、吃面条、射文虎、养瓶花、送礼祝寿、互相磕头、生孩子、睡大觉。
我看,林老师的归纳,样样是自找人生乐趣的好项目,而且重要的是,他也没有把“读书”列在其中。所以,人活在世上,吃饱饭之后的娱乐项目,“读书”其实并不一定排得上号,也无需排到你的乐子项目里去。一些国人常常悲叹“这个民族读书人越来越少了”,甚至提到“读书种子绝矣”的高度,也真不明白这些人为何这样杞人忧天。有些看得几本闲书的人,每每逢人,便推荐他(她)读过的书,实在是无礼而又可恶的行为。而有些人,其实也是不读书的,但拼命地罗列书单,以掩饰他(她)内心的不学有术,自然也是可笑得很。
所以,我一直坚定地认为。读书只是自找乐趣的方法之一,而这个世上,自找乐趣的方式方法很多很多。林语堂先生1976年谢世,他当年开出的娱乐清单,至今依然有效,而且,到了与时俱进的今天,还可以增添新的项目:看电视连续剧、进电影院、玩手机、打电子游戏、高速上驾车飞奔……
观察现实生活,也往往遇到这样的情景:有些人文绉绉 的,一看便知平时是在读书的那种,但张口出来的三观,却是非常不正的。而有些人,自从学校里出来踏入社会后,从来不粘一本书,但说起话来,却妙语连珠,鲜活可爱。究其原因,前者或许可谓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后者也许可以解释为“活生生的社会乃是最大的一本书”。
所以,不要夸张读书的作用,也不要担心、不用担心“读书人群正在消失”这种似是而非的伪问题。
以我粗陋的理解,如果读书真是需要的、必需的,是基于如下的原因:
1、林老师所罗列的娱乐项目和笔者扩充的项目,您正好大多不太喜欢,改而进入“读书”这个乐趣项目。
2、生活中所交往的朋友,您觉得话不投机,而又由于心中有疑惑,需要找您平时遇不到的人,来解决这样的疑问。
3、打麻将需要四个人,打牌需要至少两个人,作爱也需要两个人,而读书,则可以独自一个人。
宋代黄庭坚说过:“三日不读书,则义理不交于胸中,对镜觉面目可憎,向人亦语言无味。”我觉得这个黄老师的视野不够宽广,自找乐趣的能力也实在一般,您与我一样,不要信他,行么?哈哈。
读书,实在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。今天是“世界读书日”,我谈点如上的想法,请您指正。